
朋友圈里,你刷到過這種內容
有人貼出合租消息,尋找靠譜的室友;
有人發佈行業動態,物色合伙人;
還有人生病了,問哪家醫院好,孩子要上學,哪所學校合適……
本以為,朋友圈大都是泛泛之交,不會提供什麼有效建議。
但事實經常是,人們總能從中找到一點有用的信息。
這看似是碰巧,背後卻隱藏著一個大秘密:
人與人之間,存在一種弱連接。
而這種似有若無的連接,構建起了捕獲信息的巨網。
其實,這種「超級連接」現象,早在十幾年前,就被咨詢師理查德與投資人格雷格所發現。
二人還將對人脈的研究,寫成了一本名為《破圈》的暢銷書。
截至今日,《破圈》的全球銷量已超百萬,被讀者譽為社交的「黃金指南」。

掌握越多的人脈,成功的可能性越大
不少人看後,這才懊悔自己沒有好好經營人脈。
恰如書里的這句話:
「掌握越多的人脈,成功的可能性越大。」
人,是最大的資源,人脈資本,比黃金都珍貴。
人脈不通,所有的路都不通
書一開篇,有個很扎心的話題:
「你為什麼那麼窮?」
大家明明很努力,卻一事無成,明明有能力,卻沒有機會。
他們沒有正面回答,而是講了一個很有趣的社會實驗。
2000年,巴黎大學舉辦了一場「創業遊戲」。
參加遊戲的1000人,被分配同樣數額的原始資金,授予完全一樣的賺錢技能。
然而,僅僅兩周後,「二八定律」就開始顯現:
20%的人,賺走了80%的錢。
而那80%的人,都有一個共同點:視借助外力,是可恥或者麻煩的事。
他們厭惡社交,寧願花大力氣到處尋找信息,也不好意思問問專業領域的朋友。他們排斥他人,想乾某件事,寧願花大把時間試錯,也不願向外尋求合作。結果,孤軍奮戰到最後,只能以失敗收尾。

難怪石油大咖洛克菲勒,在經歷一番激烈的競爭後,會說:
「寧願付出天底下最大的代價,也要換取與人相處的本領。」
出門在外,靠的就是人情世故。
人脈不通,所有路都不通。
在書里,作者還講了「倒霉蛋」利瓦伊的故事。
美國小伙子利瓦伊,前往加拿大度假。
可就在簽證剛過期的時候,他被警察拘留了。
更倒霉的是,警方弄丟了他的護照,還拒不承認,導致利瓦伊的刑期從30天延長到了6個月。
身處異鄉的利瓦伊,找不到任何人幫忙,只能吃這個啞巴虧。
現實就是如此殘酷,孤立無援的人必定要吃盡苦頭。
人際關係學大師卡耐基說過:
「一個人成功的因素中,知識、經驗、技術只佔15%,剩下的85%全由人際關係決定。」
人際關係單薄,圈子發揮不了作用,我們就失了85%的勝算。
獨木不成林,單弦不成音。
人脈的時代里,能勝出的人,往往都是社交高手。

經營人脈,從破圈開始
有人問作者理查德:
「如何才能擁有自己的人脈?」
你是不是也有此困惑?
想社交,不知道如何開始;
想交友,又不知從哪下手。
學習破圈
理查德說:
「人脈不會從天而降,社交開局,要從破圈開始。」

緊接著,他講了老朋友布魯斯的一段經歷。
布魯斯,憑借異於常人的努力,做到了某電氣公司的副總裁。
可他喜歡單打獨鬥,副總裁當了沒半年,就遭到了排擠,不得不辭職走人。
為了謀生,布魯斯開啓了他的「破圈」進程。
他首先與老同學聯繫,在同學介紹下,認識了一個芝加哥大學的老教授,又認識了教授的幾個學生。
布魯斯經常參加他們的學術論壇。
在後來的一次小組討論中,布魯斯的見解,深得一位投資人的認可,並很快與之開啓了商業合作。
緊接著,他開始廣泛社交,出席企業家晚宴,參加公益活動,積極服務社區。
就這樣,資源、商機、人才……像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金魚,被布魯斯的人脈網兜住。
他的公司越辦越大,兩年後,就擁有了60多個辦事處,7000多名員工。
而布魯斯自己,也被《金融時報》評為「最會做咨詢的社交專家」。
無論是誰,若想打通社交的任督二脈,首先要突圍出自己的世界。
多接觸外界,多交友
多接觸外界,多交友,你才能一步步建起自己的人脈網。
當你人脈網的面積越大,你就越能網羅住機會和各種成功的可能性。
在書里,還有不少這樣的案例。
餐廳老闆大衛,在招呼客人時,偶遇了大學校友。
他主動上前攀談,並且在談話結束後慷慨地為校友免了單。
結果校友投桃報李,將公司餐廳承包給大衛,助大衛迎來了事業高峰;
還有技術員金巴爾,想成立網絡公司,一直苦於沒有資金。
一天,他在路上偶然碰上房東,便主動談起自己的近況。
沒想到,房東先生竟幫他找到了第一位天使投資人。
不管是布魯斯,還是大衛或是金巴爾,人生轉折點,都在與人主動連接的那一刻。
創造無敵競爭力
有句話說得好:
「只有人,才能幫人打造出‘無敵競爭力’。」

你找不到的機會,朋友可能為你爭取到;
你想不通的問題,別人那裡可能有答案。
社交圈的半徑越長,可施展才華的空間就越大。
掌握「破圈」的能力,你的人生將不可限量。
向外連接,成為超級破圈者
看書時,很佩服一位名叫洛伊斯的社交達人。
她只是芝加哥的一名文化委員,但以她為中心的社交網,卻涵蓋了整座城市。
不管是誰遇到了問題,只要找到洛伊斯,她總能為你找到合適的人幫忙。
她把自己活成了「萬事通」,深受眾人愛戴。
及至晚年,拜訪她的人都絡繹不絕。
如何才能像洛伊斯這樣,活成社交樞紐?
不妨聽聽書里給出的建議:
- 重視弱關係:保留聯繫方式是個很好的開始。
作者們發現,生活中的很多人,對「弱關係」根本不屑一顧。
點頭之交,錯過了就錯過了;
普通朋友,能不聯繫就不聯繫。
久而久之,朋友越來越少,圈子結構越來越單一。
而實現破圈的第一步,恰恰是主動走入人群,建立弱關係。
正如書里所說:
「保留聯繫方式就是個很好的開始。」
別怕麻煩,你隨手留下的手機號,很可能在日後發揮大作用。
別排斥旁人,不經意遇見的某人,很可能就是你的貴人。


- 及時換圈子:切換連接樞紐,隨時調整人脈關係。
美國貧民窟里,曾有兩個幫派,為首的分別叫多克、奇克。
多克長期混跡在各大街角,一輩子都沒離開過貧民窟。
而奇克,卻在混了幾年後,開始琢磨如何擺脫這群人。
他偶然間認識了一名律師,並將其發展為朋友。
從律師那裡,他拿到了推薦信,進入一所法學院讀書。
畢業後,他以大學生的身份進入政府,又在幾年後競選為波士頓的議會長。
格雷格在書里說:
「圈子不是固定的,我們需要隨時切換連接樞紐,調整人脈關係。」
好的圈子,助你平步青雲;
不好的圈子,只會把你甩進泥潭。
提升社交圈的層次,才能搭建更有效的人脈。
而我們要做的,是讓自己有足夠的本事,然後跳向更好的圈層。

- 提升自身價值:「有用的人,才配得上有用的人脈。」
有人問格雷格:
「破圈的關鍵是什麼。」
格雷格打了個比方:
「如果A要找家教,你要麼可以做家教,要麼認識做家教的人,才能與A產生連接。」
也就是說,對A而言,你要具有特殊性,也就是別人沒有的價值感。
這就像社會學家霍曼斯提出的 「社會交換理論」:
人際關係是交換關係,哪怕泛泛之交,也需要給對方一個聯繫我們的理由。
這看似很功利,卻是不爭的事實。
你有用才能吸引有用的朋友
只有你有用,才能吸引來「有用」的朋友。
你可以掌握特殊技能,可以提供情緒價值,可以為人答疑解惑,或是提供幫助……
永遠記住,你的自身價值,才是破圈的關鍵。

關於《破圈》,還有段挺有意思的小故事。
作者理查德和格雷格,本不相識。
他們一個在波士頓從事顧問工作,一個是紐約州IBM公司的投資人。
且不說行業跨度大,生活地域也相隔千里。
可就在工作過程中,理查德主動和一位會計師閒聊,說起自己在人脈研究中的一些趣事。
而這位會計師,又通過一位投資人,聯繫上了格雷格的同事。
於是,兩位作者經過幾位中間人的介紹,順利展開了合作。
《破圈》中有這麼一句話:
「我們要有一顆好奇心,一種結識不同人的意願。」
聰明人,都會主動把自己當成樞紐,輕巧地銜接起別人。
好文分享記得收藏,每天閱讀
記得追蹤Lantis藍蒂斯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