斷捨離

作者山下英子是在練瑜伽的過程中悟透了放下執念的道理,後來她在生活中不斷實踐,而且她提出了任何人都能親身實踐的整理術——斷捨離。為了讓更多的人體會到斷捨離帶來的樂趣,她將自己的經驗整理成冊,於是就有了這本書。不僅如此,她還在日本各地舉行斷捨離講座,一時間在日本掀起了全民斷捨離的熱潮。

——· 關於作者 ·——

山下英子,生於東京,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畢業,大學期間開始學習瑜伽,並通過瑜伽參透了放下心中執念的修行哲學”斷行,捨行,離行”,隨後便致力於提倡以這種概念為基礎的、任何人都能親身實踐的新整理術”斷捨離”,通過對日常家居環境的收拾整理,改變意識,脫離物欲和執念,過上自由舒適的生活。

——· 本書金句 ·——

1.斷=斷絕不需要的東西,捨=捨棄多餘的廢物,離=脫離對物品的執著。

2.不管東西有多貴,有多稀有,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。能夠放開執念,人才能更有自信。

3.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很重要,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,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。可以說,斷捨離就是一種動禪。

4.要是自己能隨便湊合著用一個東西,那別人也會用隨便的態度來對待你。

——· 核心內容 ·——

一、斷捨離跟普通的收納術、整理術的區別是什麼?

斷捨離中的收拾不是把東西歸納、移位就可以了,而是一個篩選必要物品的過程。在斷捨離的時候,我們要考慮兩個維度:一個是我跟這件物品關係的關係軸,另一個是當下這條時間軸。斷捨離跟普通收納術、整理術最重要的區別還在於,普通收納術的主角是人而不是物。斷捨離實際上是不收拾的收拾法。斷捨離跟普通收納術、整理術的目的也不同:普通收納術、整理術的目的是為了把房間收拾乾淨,而斷捨離的目的在於讓你在這個過程中,瞭解並且喜歡上真正的自己。而後實現自我的肯定。

二、很多東西明明沒有用,卻一直買,而且捨不得丟棄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?

這其中有三個原因:第一個原因就是我們處在一個物質極其泛濫的時代,而喜新厭舊又是人的本性;第二個原因就是商家不斷製造出折扣的陷阱,讓你稍不留神就掉到買買買的坑里無法自拔。第三個原因就是你自己的原因,是因為你處理不好自己與物品之間的關係,你以為你花錢買回來的東西,你就是他們的主人,實際上,是這些物品掌控了你的錢財,主導了你的意志。

在這本書里,作者把那些捨不得扔掉不用的東西的人分成三類:逃避現實型、執著過去型、擔憂未來型。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類型,並且對症下藥,改掉自己身上看不到的缺點。

三、怎樣真正做到斷捨離?

要做到斷捨離,先要整理自己的頭腦。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轉思維方式,在斷捨離的過程中要「自私」一點。這裡有一個小竅門,就是在問自己這個東西還要不要的時候以「我」為主語。當你養成了經常如此自問的習慣,自然而然的你就會注意物品的數量和品質,就能準確地做出到底是留還是扔的判斷。整理自己的頭腦不僅要轉變思維方式,以自我為中心思考問題,還要把自己與物品的關係,比作人際關係。當你把物品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看的時候,你再去審視你房間里的東西,你就會發現其實你的房間里有很多需要清理出去的「陌生人」。

要想徹底的斷捨離,除了整理自己的頭腦,還要行動起來。這裡作者告訴我們兩個小竅門:一個是聚焦於一個場所,即根據你時間的多少來選擇要收拾的空間,不必非要拿出大塊時間來收拾。第二個就是「七、五、一總量控制法則」。所謂「七、五、一總量控制法則」就是在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七成,在看得見的收納空間,放東西的限量是五成,在裝飾性空間,放東西盡量放一成。

引述有書APP

主機服務:金城事務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