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個頂級思維/受用無窮/值得收藏

十個頂級思維受用一生

心理學家卡羅爾·德韋克在《終身成長》中寫道:

「決定人與人之間差異的,不是天賦,而是思維模式。」

很多時候,正確的思維方式,比努力和天賦更重要。

只有思維方式對了,行動才能對;

行動對了,生活也就順了。

今天和大家分享10個讓你變厲害的思維習慣,助你更好地掌控人生。

借力思維

《塔木德》中記載了一個故事:

有位猶太人在小島上建了度假村,但遊客卻很少。朋友建議他在周圍種滿樹木,打造綠色生態。但這要消耗大量金錢,他無力支付。後來,他想到個辦法:告訴遊客可以通過在島上種紀念樹,紀念重要的日子。

消息傳開後,很多人都前來種樹留念。短短一年時間,島上就種滿了樹。

猶太人此舉不僅吸引了遊客,還賺了不少錢。

史學家陳壽說:

「能用眾力,則無敵於天下矣;能用眾智,則無畏於聖人矣。」

一個人再有天賦,也有不擅長的領域;再有能力,也有辦不到的事情。
真正有智慧的人,都懂得借人所長,以突破「自我」局限,取得更大的成就。
正所謂:「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」敢借力,會借力的人,往往能更快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

上游思維

看過一個故事:

美國有個小鎮常常發生火災,因此消防隊總是忙於救火,在火場出生入死。

後來,有人提醒他們應該重視防火。

於是在救火之余,消防隊經常上街處理容易引起火災的隱患,檢修救火設備。美國有個小鎮常常發生火災,因此消防隊總是忙於救火,在火場出生入死。幾個月後,火情明顯減少很多。

自此,消防隊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巡查上,又過了一段時間,小鎮幾乎不再發生火災。組織行為學家丹·希思,曾提出「上游思維」的概念:

做好上游水土保持工作,下游洪災發生概率就會大幅減少。

生活和工作也是如此,遇到問題時,不妨在補救之余,多問幾個為什麼?

找到原因,從根源予以解決,才不會整日忙於「救火」。

只有學會防患於未然,生活才會變得輕鬆。

概率思維

俗話說:「謀事在人,成事在天。」

世上沒有100%成功的事情,但是厲害的人都會優先選擇做成功率大的事。

自媒體人木兵有個師弟,大學畢業後在報社做編輯。

一次,木兵問師弟對工作有什麼期望,師弟說:「希望能年薪20萬,買車買房。」

木兵聽完立刻表示,這個期望大概率無法實現。

因為傳統報業在走下坡路,能保證不失業都不容易,更別提頗豐的收入。

師弟覺得很有道理,就果斷離職去互聯網公司做策劃。

當時互聯網行業正在快速興起,僅用了3年,他就年薪幾十萬,買了車房,而報社的同事正處在失業邊緣。

著名數學家拉普拉斯說:

「人生中最重要的問題,絕大多數都是概率問題。」

面臨選擇時,先結合社會趨勢和自身情況,多做一些調查和思考,選擇成功率大的事情。然後通過學習與改進,將成功率變得更大。如此,才能在不確定性中找到確定性,收穫更好的人生。

目標思維

美國作家托馬斯·科里曾用5年時間,採訪數百位白手起家的富豪和一百多位窮人。

他發現,80%以上的富豪都有明確的人生目標,他們的選擇和行為,大多圍繞目標進行。

即使遇到失敗,也會朝著目標再次努力。

而在那些窮人里,只有3%的人有目標,更多人都沒有明確的努力方向,整日活得渾渾噩噩。

作家約翰·拉斯金說過一句話:

「無目標而生活,猶如沒有羅盤而航行。」

只有目標明確,方能避免被無意義的事物干擾前進的步伐,在挫折中披荊斬棘,勇往直前。相反,沒有目標,就沒有方向;沒有方向,就不知該如何行動,甚至還會經常把精力用在不重要的事情上,難以看到成效。

綠燈思維

成甲在《好好學習》中,提到綠燈思維的概念:

擁有綠燈思維的人,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,攝取新的知識,拓寬邊界。

有位金融自媒體達人,講過自己的一段經歷:

有一次,他和新東方總裁俞敏洪見面,談完正事後,他們聊起對教育行業的看法。

沒想到他剛開口,俞敏洪就拿起本子和筆,開始做筆記,最終記了滿滿三頁紙。

這件事讓他感慨萬分:俞敏洪明明已是行業大佬,卻仍能耐心傾聽並記錄他人的想法。

在俞敏洪看來:

「見識是可以不斷提高的,前提是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,願意接納身邊人和事所產生的知識。」

社會在不停發展,技術和思想也在日益更新。

多傾聽不同的聲音、持續學習,不斷拓寬視野和能力,才會擁有應對變化的底氣。

遷移思維

羅振宇在跨年演講中提過一個人。

她叫袁媛,畢業於建築設計專業,在萬科乾了4年後,毅然離職,改行做婚禮策劃。

對此,身邊人都感到惋惜,覺得她浪費了乾建築師的經驗。

但是,真的浪費了嗎?

轉行後,她將建築師的空間美學,應用到婚禮佈置上:

在雪山上搭建婚禮聖壇,在廠房裡營造北美風情;

用10萬米長的繡線,搭建「雕刻光線」空間。

她一系列的新奇想法,形成了獨特風格,收到不少客戶的誇贊。

比爾·蓋茨曾說:

「學習和經驗是可以遷移的,它們不會因為你變老而消失。」

任何時候,都不存在絕對的穩定,我們隨時都可能踏入新領域、學習新技能。

但過往經歷中收穫的每一點思考和專業能力,都會成為日後做事的本錢。

面對新的起點,多思考如何將過去的經驗和能力遷移,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。

復盤思維

復盤本是圍棋術語,指棋手為了提高棋藝,要在對弈後,對過程進行回顧,找出雙方的攻守漏洞。

人生也是如此,不復盤,便難有進步。

足球巨星C羅,因自律而聞名,但很多人都忽略了:

他相當注重對球賽的復盤。

紀錄片《C羅》中,有個片段:每次比賽結束後,他都會找團隊拿比賽錄像。

晚上,他會一邊播放錄像,一邊對比賽中的表現進行分析。

每一次傳球、射門等細節他都會反復回看,找到自己的漏洞和不足,思索怎樣才能做到更好。

德國詩人海涅說:

「反省是一面鏡子,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楚地照出來,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。」

之前做的每一件事,無論結果如何,都能從中總結出一些成功的經驗,或失敗的教訓。

懂得復盤,就擁有了更新自己的能力,通過反思和改進,成就更好的自己。

深度思維

獵豹創始人傅盛曾是周鴻禕公司的員工,有次他被安排做會議紀要。

會議上,周鴻禕思維跳躍,講了兩個多小時。

一般人做紀要,大概只會將周鴻禕的發言整理、羅列出來。

但傅盛並未如此,他花了好幾個小時,對著紀要不斷思考和推敲:

周總為什麼要講這句話?這兩個話題之間有什麼邏輯?

通過深度思考,他不僅理清了周鴻禕的發言邏輯,寫出直觀易懂的會議紀要,還學到了他的思考方式。

在之後的工作中,傅盛也始終保持深度思考的習慣,很快便成為公司高管。

很多時候,十次流於表象的努力,都不如一次直擊本質的深度思考,更具威力。

就像《教父》里說的:

「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,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,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。」

凡事多思考,鍛鍊自己快速發現事物本質的能力,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。

轉彎思維

林語堂曾說:

「明智的放棄,好過盲目的執著。」

人生本就充滿無限可能,遇到問題時,不必一條路走到黑。

這條路走不通,那就換一條。

成龍曾在採訪中談到自己剛出道時,立志成為第二個李小龍。

然而拍了幾部功夫硬漢型的電影後,觀眾並不買單,票房十分慘淡。

古龍甚至直言成龍從不是他心中的俠客形象,他的劇本是給英俊小生演的。

對此,成龍思索很久,最終決定放棄傳統武打動作,將滑稽搞笑融入到打戲中,開創了獨一無二的「功夫喜劇」風格,深受觀眾喜愛。

很多時候,當原本的路線難以達到想要的目標時,果斷變換方向,好過固守僵局。

勇敢地換條路、換個角度思考,或許下一秒就會發現新機遇。

護城河思維

巴菲特提出過「護城河理論」,意思是搭建好自己的優勢壁壘,才不會被對手淘汰。

博主@李苦李25歲那年,入職百度。

當時公司內部競爭激烈,他每天都努力學習各種知識,和同事卷加班,可始終沒能拿到突出的業績。

這時一位老同事提醒他,如果不能花時間打造屬於自己的專長,遲早會面臨淘汰。

聽完這句話,李苦李徹底醒悟:

他放下一切雜念,除了完成基本工作外,全身心投入在數據庫的學習上。

一年之後,他重構了公司數據層,將系統負擔降低了40%,受到內部關注。

三年後,他成為數據庫骨幹,職級連升3級,收入大幅提升。

後來,他離職回西安老家,憑著過硬的專業能力輕鬆入職華為。

如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,沒有獨特優勢的人,將很難站穩腳跟。

唯有找准立足點,並不斷深耕,構築出屬於自己的護城河,才能更從容地面對未來。

劉潤曾說:

「只想取得一些小進步,就改變行為;

想取得較大進步,必須改變思維。」

人與人最大的差距,就是思維習慣。

不同的思維習慣,決定了一個人看待世界的角度,更決定了他的命運層次。

未來願我們都能持續養成正確的思維習慣,成就更好的自己。

主機服務:金城事務所